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第七十章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。是以圣人被褐懷玉。
在之前的第二十章中,老子用第一人稱以自語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內(nèi)心獨白。這一次,老子再次通過這種方式向世人抒發(fā)他的孤獨感。那么,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子的傾訴吧。
通讀本章之后,大家會發(fā)現(xiàn)本章和第二十章,老子都以作者的身份,展開內(nèi)心的傾訴,言語之間無不有一種抑郁苦悶情緒的真實流露和強烈宣泄,不得不讓人聯(lián)想到第二十章中“眾人熙熙……我獨泊兮”“眾人皆有余,而我獨若遺”“俗人昭昭,我獨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”“眾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且鄙。我獨異于人,而貴食母”的千古之嘆!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五千余言中,老子通過借喻橐籥、水、房屋、器皿、車輪、江海、小草等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來揭示宇宙大道,以及大道背后的虛靜、柔弱、慈儉、不爭、無為等原則。這些都是本于人性自然的道理,它們在日常生活上最易實行也最見功效,然而世人的思想和行為卻常和大道的主旨背道而馳。眾人心中所求乃是功名利祿,君王所求乃是江山沃野,皆是自己的私心包藏的私利,不是真理,不是道,所以會對大道、真理視而不見,充耳不聞,于是老子發(fā)出感慨:“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?!币馑际俏宜f的話很容易了解,很容易做到。大家卻不能明白,沒有人愿意實行。老子的這番話,一方面在自述他所竭力倡導(dǎo)的天下大道推行之難,另一方面也強調(diào)在“知行合一”的議題上,老子更重視實踐的層面。司馬談曾在《論六家要指》中評價道家“旨約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”,那為何如此簡約易行的道理不為世人所接受呢?對此,王弼給出的答案是:“惑于躁欲,故曰莫之能知也;迷于榮利,故曰莫之能行也?!蔽覀兟?lián)系老子所處的時代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當(dāng)時戰(zhàn)爭四起,社會混亂,諸侯都在挖空心思去設(shè)計如何成就自己的霸業(yè),如何追逐比別人更高權(quán)勢的地位,老子倡導(dǎo)的這些清心寡欲、謙下不爭、知足知止、清靜無為的思想和當(dāng)時的世風(fēng)格格不入,與諸侯的人生追求是相背離的,顯然沒有市場。況且這些思想理念本身又過于抽象和玄妙,充滿著虛幻的特性,和現(xiàn)實相差甚遠,因此大道至理自然被冷落,老子也被視為“愚人”。在這深深的無力感背后,老子的大道至理被世人束之高閣甚至是置之不理帶給他的失望,他的內(nèi)心能不孤寂嗎?能不感慨萬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