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第二十七章
善行無轍跡,善言無瑕謫,善數(shù)不用籌策,善閉無關(guān)楗而不可開,善結(jié)無繩約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襲明。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,不善人者善人之資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是謂要妙。
這一章全文的主旨都在講一個“善”字。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,“善”既可以作名詞和形容詞用,意思是美好的;也可作動詞“擅長”“善于”用?!吧啤弊质状纬霈F(xiàn)是在《道德經(jīng)》的第二章,老子感嘆道:“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?!备嬲]人們不能汲汲于功利性的“善”;第二十章“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”中的“善”體現(xiàn)著善與惡有相對性和轉(zhuǎn)化性。而老子認為“善為道者”應(yīng)當追求與“道”相近的善,那么水最接近于“道”,尤其是水有著“居善地”“心善淵”等七善美德,這個“善”便是作動詞用“善于”的意思,這和本章所提到“善”字的用意表達是一致的。在本章開篇,老子用排比和暗喻的手法提出“五善”,來闡明擁有智慧的人在行為品格上的修養(yǎng),也是講述得道之人所具備的五種能力,具體是哪“五善”,下面我們來逐一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