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第十章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滌除玄鑒,能無疵乎?愛民治國,能無為乎?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
宋丹丹老子告訴我們,守護靈魂與堅守大道,能不分離嗎?結(jié)聚氣息以追求柔順,能保持嬰兒的狀態(tài)嗎?滌除雜念而深入觀照,能夠沒有瑕疵嗎?愛護人民,治理國家,能夠順其自然而不有意作為嗎?天賦的感官接觸外物,能像雌性一樣安靜嗎?明白通曉各種奧妙,能夠不用智巧嗎?
陳大明這一章的表達很特殊,老子直接用六個問句來說明修身治國的道理,而且用的是他常常使用的比喻手法,把深刻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。
第一問: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載,動詞詞頭,無實義。營魄,魂魄,形氣,這里指精神。抱一,合一,指魂和魄合而為一,符合道的要求。意思是守護靈魂與堅守大道,能夠合而為一,永不分離嗎?也就是要追求精神與肉體的和諧統(tǒng)一。
第二問: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專氣,同“摶氣”,集氣、聚氣,把形氣和精氣結(jié)聚在一起。致柔,保持住人始生時候柔弱的狀態(tài)。能如嬰兒乎:能像嬰兒那樣精充氣和嗎?意思是嬰兒赤誠無知,不受外界影響,所以能夠保持血氣暢行、無欲無求、精充氣和、柔順和諧的狀態(tài)。
第三問:滌除玄鑒,能無疵乎?滌,清掃、排除。玄,深邃、靈妙。鑒,鏡子。玄鑒,比喻人的心靈深邃靈妙,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。這是一種排除心中雜念、深入靜觀的境界。這里的“玄鑒”實為“鑒玄”,也就是去除雜念,靜觀大道。無疵,沒有任何瑕疵,干干凈凈。比喻內(nèi)心澄明透亮的狀態(tài)。
第四問:愛民治國,能無為乎?關(guān)愛百姓,治理國家,能夠做到無為而治嗎?這里需要指出的是,第四問老子就從前三個問句的修身養(yǎng)性層面推及到了執(zhí)政者應(yīng)該用什么樣的態(tài)度和方法治理國家的層面。
第五問: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天門,人體天生的自然門戶,指眼、耳、口、鼻、心等,引申為自然變化的本原。開闔,感官的動作行為,指看、聽、說、吃、聞、喜、怒、愛、憎等,引申為開啟閉合,也就是動靜、變化。這里是指天地之間陰陽相推、變化無窮的自然現(xiàn)象。能為雌乎:為雌,守雌,指守靜以應(yīng),比喻柔弱寧靜。雌,雌性、母性,引申為退讓、柔弱。老子在這里強調(diào)治理國家應(yīng)貫徹知雄守雌的策略思想,與第四問是相承接的。
第六問: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明白,通曉。四達,周遭、四面八方。意思是明白事理,通曉奧妙。能無知乎:知,智術(shù)、智巧。老子認為,治理國家不能用智術(shù)、智巧與百姓斗心眼,用套路控制百姓,而應(yīng)在順其自然的無為狀態(tài)下,不斷地為百姓謀福利。在老子看來,不用智術(shù)、智巧治國合乎大道,用智術(shù)、智巧治國違背大道。這與第四、第五問仍然是相呼應(yīng)的。
宋丹丹老子提出了六種情況、六條反問:“能無離乎”“能如嬰兒乎”“能無疵乎”“能無為乎”“能為雌乎”“能無知乎”,這六句照字面直解,反問句法包含著否定的意思,實際上說的是在修身、養(yǎng)性、為學(xué)、治國諸多方面怎樣通過學(xué)道、悟道、體道達到“無離”“如嬰兒”“無疵”“無為”“為雌”“無知”的要求。
老子所提出的六種情況、六條反問,是從個人修養(yǎng)身心入手,逐步推及愛民治國,并最終達到“明白四達”的得道境界的。這六種情況、六條反問,實際上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種“精神體操”,其功用在于通過不斷的“操練”,有效抵御精神“病毒”的侵襲。古往今來,侵襲人精神的“病毒”跟侵襲人身體的病毒一樣防不勝防:榮華勢力使人坐臥不寧,花容月貌使人魂不守舍,美名盛譽使人忘乎所以,阿諛奉承使人黑白不分……對權(quán)勢的熱衷、對佳人的迷戀和對聲名的追逐,好像得自精神上的“遺傳”,人人都幾乎是不學(xué)而會、不勸而行。只有通過“載營魄抱一”“滌除玄鑒”式的“精神體操”,才能清除種種“精神病毒”,保證人們能抗拒種種外物的誘惑,視尊位大權(quán)為贅疣,以美名隆譽為腐臭,哪管它什么貧富窮通,全不在乎榮辱得失,讓心靈不著一物、不染一塵。清除了所有雜念就能深入靜觀,此時的心靈就像是浩瀚的宇宙,“江天一色無纖塵”,這時候,人們豈止是靈肉和諧,豈止是形神相親,已經(jīng)與天地同其流、隨大化而永在了。
陳大明在老子看來,要達到形神一體、靈肉一體,難;要達到永遠保持與生俱來的元氣,純凈如赤子,難;要達到內(nèi)心明凈無雜念,難;要達到明白通達,明事理卻不張揚,難;而要達到不自以為是,不居功自傲,更難。老子在這一章以反問的句式來闡釋體道修德之難。而唯其艱難,更顯其可貴。作為天地之間的人,就該法天效地,從自然大道中得到啟示,循自然之理以應(yīng)人事物事。遵照老子的告誡,一要自省。就是內(nèi)視反觀自己,在寧靜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,哪些是正確的,哪些是錯誤的,哪些是源于本心,哪些是受外界影響。自省是一個人道德精神的重要體現(xiàn),同時,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和提升,是對內(nèi)心的凈化,讓心回歸簡單本真。就像孔子所說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?!闭嬲脙?nèi)省的人,是真君子。孟子主張仁愛,提出如果關(guān)愛別人,但別人不肯親近,那就要從自身找原因,反問自己。怎么反問?就是求諸自己的內(nèi)心,即自省。曾參也說:“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:是否為他人盡心盡力了?是否誠實待人了?老師教的是否都領(lǐng)會了?”只有經(jīng)常自省,才能有自知之明,才能凈化內(nèi)心,修得道德和強大的內(nèi)心力量,從而進入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境界。二要慎獨。慎獨也是一種重要的修養(yǎng)功夫。《中庸》說“君子慎其獨也”。慎獨既是一種人生的修養(yǎng)境界,也是一種內(nèi)外統(tǒng)一、表里如一、知行如一的人生姿態(tài),彰顯的是一個人濃厚的自我觀照和修養(yǎng)功夫。
宋丹丹歷史上很多有操守的君子,在自省和慎獨上為我們做出了典范。東漢的楊震公正廉潔,不謀私利。他任荊州刺史時發(fā)現(xiàn)王密才華出眾,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。后來他調(diào)任東萊太守,途經(jīng)王密任縣令的昌邑時,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。晚上,王密前去拜會楊震,兩人聊得非常高興,不知不覺已是深夜。王密起身告辭時,突然從懷中捧出黃金,放在桌上,說道:“恩師難得光臨,我準備了一點兒小禮,回報知遇之恩?!睏钫鹫f:“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(xué),所以才舉你為孝廉,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??赡氵@樣做,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?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,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么東西?!笨墒峭趺苓€堅持說:“三更半夜,不會有人知道的,請收下吧!”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,聲色俱厲地說:“你這是什么話,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你知!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?沒有別人在,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?”王密頓時滿臉通紅,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,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。楊震為官,從不謀取私利。在任涿郡太守期間,從不吃請受賄,也不因私事求人、請人、托人,請客送禮。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,疏食步行,生活十分簡樸。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(chǎn)業(yè),楊震堅決不肯,他說:“讓后世人都稱他們?yōu)椤灏桌簟訉O,這樣的遺產(chǎn),難道不豐厚嗎?”
陳大明同樣,三國時劉備“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”的嚴格自律精神,宋代袁采“處世當無愧于心”的自我要求,清代葉存仁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的自知,等等,都是一種自覺的慎獨。自省和慎獨是一種自我修養(yǎng)的功夫,只有靈肉一體,內(nèi)外統(tǒng)一,回歸寧靜的本真狀態(tài),才能在寧靜中凈化內(nèi)心,消除煩擾,提升修養(yǎng)和智慧,從而悟道體道,提升人生的境界。
總的看來,老子在這一章著重講修身治國的道理。明確指出執(zhí)政者只有做到心境清靜,摒棄妄見,沒有雜念,修得高遠的道德境界,才能夠真正施行“無為而治”,收到既“愛民”又“治國”的效果。老子的六個問句和由此闡述的修身治國思想,具有很強的現(xiàn)實針對性和借鑒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