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永修建昌鑼鼓
永修,古屬艾地,秦隸九江郡,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)置海昏縣,為建置之始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)“廢?;?,移建昌居焉”,故改稱建昌縣。民國三年(1914)因與四川建昌道同名,改稱永修,取其“泮臨修水,永蒙其利”之意。
追溯建昌鑼鼓的淵源,已有百余年的歷史。清末在永修民間尤其艾城、虬津、立新、灘溪、江益、涂埠、馬口、三角、九合等鄉(xiāng)鎮(zhèn)以及南昌等地甚為流行。
每逢清明、廟會、燈會、祭祖、紅白喜事乃至親戚鄉(xiāng)鄰相互祝賀、拜訪時,都時興演奏建昌鑼鼓。樂隊以9人為編。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或婚嫁之喜,往往請上建昌鑼鼓班子,熱鬧三五天。在這樣的場合,鑼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較勁,比誰的曲牌多,比誰演奏得好。這對鑼鼓演奏藝術的提高是一個無形的促進,藝人們的演藝水平也得到了較好的錘煉。同時,家族、鄉(xiāng)鄰之間在祭祖、紅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,為建昌鑼鼓的成長和發(fā)展提供了良機。
建昌鑼鼓系艾城徐家大姓祖?zhèn)?,歷經(jīng)四代。第一代徐美忠(1871—1934);第二代徐自?。?903—1979);第三代徐亨良(193l—2016);第四代徐昌淼(1972—)。
建昌鑼鼓由《天官頭》《長槌》《撮子頭》《雙五槌》《單五槌》《雙鳳點》《單鳳點》《一槌》《二槌》《串槌》《水點魚》《報槌》《歐槌》《跑馬頭》《半邊瞧》等近20支曲牌組成。由《天官頭》《撮子頭》勾掛按場景擇其部分適度連接?,F(xiàn)編制為9人打:司鼓(一人操板鼓、堂鼓各1面)、川釵(2)、饒釵(1)、馬鑼(2)、小鑼(1)、大鑼(2)。鼓為核心,大鑼和川釵為骨架,饒釵和馬鑼與川釵對應,小鑼明亮活潑,起調和作用。
鑼鼓樂表現(xiàn)的優(yōu)劣,司鼓是關鍵,建昌鑼鼓尤為如此。演奏時,堂鼓、板鼓輪換使用,堂鼓依鑼鼓經(jīng)加花帶動,鄰近轉曲牌時,必須入板鼓發(fā)令。發(fā)頭分有聲發(fā)頭和無聲發(fā)頭,有聲發(fā)頭為單槌或雙槌抬起在弱拍上重擊,以示曲牌轉換;無聲發(fā)頭變化多端,形似舞蹈。如《歐槌》:1.用鼓槌在鼓面畫圈,2.右手抬起畫圈,3.雙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后翻等;《雙五槌》:雙手在鼓面上畫八字;《單五槌》:左右手在兩面鼓上撇捺成八字;《雙鳳點》:雙槌在板鼓上平行畫直線等等。還有演示性手勢,音響隨手勢而出,有時像行云流水,時而對答如歌,展現(xiàn)出一幅美麗的圖景。建昌鑼鼓的演奏技巧也頗豐富,有點擊、重擊、輕擊、跳擊、輪擊、搓擊、悶擊、花擊及捂音等。
建昌鑼鼓與戲曲有緣。使用的樂器、少量曲牌、連接方法等與潯陽區(qū)、柴桑區(qū)流行的絲弦鑼也有相似之處。但建昌鑼鼓歷經(jīng)百余年形成的鮮明個性獨樹于群芳之中,深受當?shù)厝嗣竦南矏邸?/p>
2013年,永修建昌鑼鼓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