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點眾小說APP
體驗流暢閱讀
瑞昌牛歌
瑞昌民歌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素有“興行弦歌,之聲不絕”的風俗。而瑞昌民歌中的牛歌,歷經(jīng)元末直到現(xiàn)代,內容極為豐富,形式多樣,風格多變,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。
“?!笔寝r業(yè)生產(chǎn)的圖騰,有牛就有歌。瑞昌牛歌始于放牛娃放牛時互相逗趣、互相夸獎、夸張炫耀、即興說唱的歌。牛歌回蕩在廣闊的田野和山谷之間,表現(xiàn)了放牛娃的豐富生活情趣,題材廣泛,旋律舒展嘹亮,感情豪放灑脫、活潑多彩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瑞昌牛歌經(jīng)過數(shù)代藝人的挖掘、整理、傳承,已形成具有濃郁瑞昌地方風格和音樂特征的曲種。瑞昌牛歌的襯字較多,曲調既有句幅寬松的甩腔形式,也有句式嚴謹、反復演唱并伴有一定的數(shù)板穿插的自由、即興說唱形式。幾百年來,瑞昌牛歌一直流傳于南義、橫港、洪嶺、范鎮(zhèn)、肇陳、樂園、洪一、高豐、南陽、夏畈、黃金等山鄉(xiāng)鄉(xiāng)鎮(zhèn)和碼頭、武蛟、白楊、賽湖等濱湖平原地區(qū)以及周邊九江,湖北武穴、陽新等地。各地演唱風格獨具特色。在山鄉(xiāng),受地理條件限制,放牛娃不能集群,單個行動多,因此,牛歌以獨唱或對唱形式較多,如南陽《放牛歌》、高豐《放牛娃》、南義《打轍歌》等,聲調高亢流暢;在濱湖平原地區(qū)可以集群放牛,甚至一個村、一個村的集群,這時的牛歌則以對唱或一唱眾和的形式較多,如碼頭《銅錢歌》《角子樹兒垴前白》,流莊《喂啰嗬》,碼頭、武蛟《我放一條牛叉牯》等牛歌,中間穿插數(shù)板,更為靈活多變,見事唱事、見物唱物、無所不唱,充分表現(xiàn)了勞動生活情趣,勾畫出一幅幅完美的田園牧歌圖。
瑞昌牛歌的曲目唱詞有一些特定套路,往往以一問一答的格式出現(xiàn)。如《銅錢歌》里甲問:“老子單打銅錢歌,你知五十銅錢幾多字?”乙答:“老子單破銅錢歌,我知五十銅錢三百字?!薄督亲訕鋬痕袂鞍住分屑讍枺骸懊词麓┣嘤执┌?,么事穿的灰色襖,么事穿的紅綠色,么事頭上一點血?”乙答:“烏鴉穿青又穿白,斑鳩穿的灰色襖,野雞穿的紅綠色,鳳凰頭上一點血?!币灿懈鶕?jù)時序變化而演唱的牛歌,如《放牛娃》中“吃了午飯把碗丟”“日頭到了紫云邊”等;歌詞大多以夸張的手法出現(xiàn),如《打轍歌》中“風吹石磙過江河……如今公雞能下蛋,我曾親眼看見過,要比鴨蛋大得多”。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樂觀向上,切題明了,深有韻味。
瑞昌牛歌曾經(jīng)輝煌一時,影響很大。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最具贛北瑞昌牛歌特色的代表作《大橋姑娘的嫁妝》(由瑞昌牛歌《猜數(shù)字》改編創(chuàng)作)參加九江地區(qū)及江西省農村會演獲獎,1959年奉調上廬山為中共八屆八中全會演出后,先后由江西省農墾文工團和江西省歌舞團演遍全國各地,并受邀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演出,受到了中央首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賞。1964年又由江西省歌舞團帶到第五屆“上海之春”演出,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。
瑞昌牛歌內容豐富、情緒活躍,具有質樸的生活氣息。有的旋律優(yōu)美流暢,有的高亢舒展,有的情感奔放,有的似山谷回聲,有的質樸渾厚,有的粗獷有力,有的優(yōu)美明快,有的節(jié)奏緊湊、一氣呵成,有的清秀淡雅、委婉動聽,既富有山歌回蕩之音,又富有水澤田園牧歌風味。
瑞昌牛歌歷史悠久,流傳廣泛,以色彩鮮明和獨具風格的面貌立于民族音樂之林,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
2014年,瑞昌牛歌被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